close

道德是人在面對環境時表現出的努力。
個人在構想自己為道德主體時,會自由地探問自己希望何種生活方式。

 

Q1:道德是建立在習俗上嗎?

盧梭:道德源自於自然求生的本能,例如:同情。
布萊茲・巴斯卡:任何道德都來自習俗。
笛卡兒:遵循習俗,又要保持某種批判的距離。「承諾」是一種極端,會減損人們的自由(例:想法進階了,卻因承諾而作出較不好的決定)。

 

Q2:道德規範容許例外嗎?

康德:有例外的規範並非道德(例:在困境中做出無意履行的承諾),因為該主觀格律無法樹立為普遍法則。
亞里斯多德:道德行為要衡量現實後果,「審慎」的明智者會以總體的角度思考什麼是善的、什麼是有益的。

 

Q3:國家是否應該對公民施行道德教化?

亞里斯多德:城邦公民共享相同的道德價值,因此立法者要專注教育。
羅爾斯:國家對個人的干預必須限制,但國家應該教育公民將自己視為自由與平等的。

 

尼采《道德譜系學》摘

人類身上有遺忘和記憶的力量,前者強大健康而自然,後者與之抗衡
人們為了預知未來,將自己改造為可預知的,形成「習俗的道德」,終將動物(人)培育到可以做出承諾
道德化的過程是可怕的,因為只有不間斷造成痛苦的東西能夠保留在記憶中
最後,某種「獨立自主的個體」於焉產生了,這種真正的力量意識與自由意識,就是人類的完滿感受
這個自由者—真正可以承諾的人,將使無法承諾的人信任、恐懼、敬畏,他的主導本能便是「良心」

 

延伸文本:威廉・斯泰隆《蘇菲的抉擇》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nus871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